还有4天,这座掩藏在闹市中的红色文化瑰宝即将重新绽放光采!
2019-04-26 15:35:27

                                                                         




住在北京街的街坊都知道

在我们家门口有一道“红色印记”

就是位于越华路的杨家祠

(又名泗儒书室)

这里曾走出了华南首个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杨匏安




还有4天的时间

这座红色文化瑰宝就将完成修葺

重新和各位街坊见面啦



修缮重开“杨家祠”



据《越秀史稿》,杨家祠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越华路116号,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为纪念北山杨氏始祖杨泗儒,被命名为“泗儒书室”。原为珠海北山杨氏家族在广州设立的宗族祠,也是杨氏子弟到广州读书应试的寓所。



通讯员供图


《广州市越秀区红色史迹》中写到,杨家祠原来面积颇大,一座两进深的坐北向南的青砖旧式建筑就算是杨家祠的主要部分。杨家祠门前两侧,种有两棵十多米高的梧桐树。祠前座大门二米宽、三米高,门楣上挂有“泗儒书室”横匾。





大厅深九米半,连东西厢房横宽十三米,连接天井处有两根青石方柱,直支上盖,与后座两根对称为四方形。前后座东西均有厢房,厢房有小阁楼,个字有精巧的楼梯上下。杨匏安住在西座东厢房,杨章甫住在西厢房。





由于年久失修,杨家祠旧址仅存首进,尚可见青砖外墙,不过也已被四围新建筑包围。2002年9月公布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2015年又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12月7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召开保护修缮杨家祠工作会议,决定从省政府城乡资源保障工作专项经费中拨出915万元,用于杨家祠现有住户搬迁安置、历史建筑修缮、周边环境微改造以及陈列布展等方面,并明确了相关责任单位。




2019年1月7日,经过前期调研和准备,杨家祠保护工程正式启动。根据局的统一部署,农讲所具体实施杨家祠文物本体修缮布展工作,目前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为做好修缮布展工作,专门聘请专家,成立杨家祠文物修缮专家组和陈列展示专家组,对杨家祠文物修缮和陈列展示进行指导。





杨家祠修缮工程预计将于2019年4月30日完成,重新对外开放。



再现“杨家祠道”




截取自《广州市详图》


《越秀史稿》中记载,如今的越华路西段北侧其实曾有一条杨家祠道,就在新丰街南段西面,社仁防北面。该巷建于清代后期,分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段,民国中期已不存。




《广州市越秀区红色史迹》中也提到,杨家祠西邻为两广总督衙门,大革命时期为省长专员公署,紧贴公署有一条青石铺成的杨家祠道,杨家祠道的东西是杨家祠的产业,共有四间店铺。杨家祠道约三十米深,南面为司后街,北面为公署内的兵营。杨家祠道北端向东,进入一道拱门,便是一个约六十平方米的草坪。拱门南侧有一小屋,是看门人古婆母子的住屋。




在这次杨家祠的修缮中,特意把原来巷子的建筑物拆除,重新将这条杨家祠道打通,入口还加建了牌坊。




杨家祠本体后过道与居民共用围墙拆除,过道宽度将由原来的1米拓宽到1.58米,将较大改善参观线路与整体环境。



“祠堂壁画”重见天日


今年1月,杨家祠重新启动修缮之际还发现了一个意外惊喜。在杨家祠门头,有几处相当精美的传统壁画,但大部为水泥沙覆盖。文保工作人员马上对这几幅壁画进行修复,最后共发现5幅壁画,其中正面门头有3幅。




经过清理,《雁塔题名》《东坡笠屐》《兄贤弟孝》三幅珍贵的壁画重见天日,这三幅笔画的作者均为清代广府祠堂画画家陈灼文。目前,壁画的保养维护工作已经完成,静待各位街坊4月30日见真容。


     
杨匏安为马克思主义奋斗的一生      


在《北京街道志》中,记载了杨匏安民国时期在今北京街传播马克思主义,是华南地区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与李大钊被并称为“南杨北李”。


精彩回顾:身边的红色印记丨越秀有个杨家祠,走出华南首个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杨匏安




杨匏安(1896-1931),1896年11月6日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南屏乡北山村(今属珠海市)。五四运动时期,杨匏安集中发表了一系列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1919年11月11日至12月4日,杨匏安在《广东中华新报》上连载《马克斯主义——一称科学的社会主义》,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理论。


该文与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差不多同时问世,是华南地区最早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这篇文章和杨匏安的其它文章一起,奠定了杨匏安华南地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第一人的历史地位。



(杨家祠,摄于2018年8月)


从1923年10月起,杨匏安按照中共“三大”决议精神,以个人身份加入了中国国民党,积极投身于国民党的改组和重建工作,并担任了后来组建的中共驻国民党中央党部党团副书记。在国民党“一大”之后,他被委任为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秘书,负责组织部的日常工作,还一度出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代部长一职。



(杨匏安曾经在杨家祠厢房的二楼居住)


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杨匏安作为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这是党的最早的中央一级监察机构,也是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前身,杨匏安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


1927年春夏间,蒋介石、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相继背叛革命,中国革命进入低潮。1927年8月7日,杨匏安作为代表参加了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大革命失败后,杨匏安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追捕通缉,在极端险恶困难的境况下,丝毫没有动摇自已对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的忠诚与信仰。他还利用业余时同编译出版《西洋史要》《地租论》等至今仍焕发着光辉的珍贵著作,继续向国人传播马克思主义真谛。


(摄于2018年8月,杨家祠内部)


因叛徒出卖,1931年7月25日,杨匏安在上海东有恒路(今东余杭路)2048号的家中被捕。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依然忠贞不屈,连蒋介石派人甚至亲自打电话劝降,也丝毫不为所动。他斩钉截铁地表示:“死可以,变节是不可能的!” 他在狱中所写的《示难友》一诗至今广为流传,充分表明了一位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1931年8月4日,匏安被蒋介石下令密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国民党警备司令部。


周恩来对杨匏安的革命一生作了高度评价,他说:“杨匏安为官清廉,一丝不苟,称得上是模范。”杨匏安对真理正义的矢志追求、对革命事业的忘我牺牲、直面困难的奋斗不屈的革命精神深刻影响到他家人,杨匏安母亲陈智、妻子吴佩琪等投身革命,前仆后继,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