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越秀小e带你寻访藏身社区里的战斗英雄
2020-09-30 22:55:38



9月30日是烈士纪念日

我们缅怀那些为祖国、为人民、为共产主义抛头颅洒热血而牺牲的伟大烈士。


我们身边也有一些曾经参战、谱写过红色历史的英雄人物,他们值得被大家所认识并致以崇高的敬意。或许他们已经白发苍苍,但他们身上的功绩却是岁月磨灭不了的。

近日,

越秀小e通过逐家登门拜访,

为大家寻找深藏功名多年的宝藏英雄,

把TA的英勇事迹重新谱写,

以此致敬。


(排名不分先后)

他曾以“三不”立志抗日


梁集祥(105岁)

大塘街龙腾社区居民

曾参与战役:抗日战争


1936年冬,21岁的梁集祥加入中华人民抗日义勇军,但其实早在其16岁时,一幅因标注了日本侵略东北情况的地图,抗日之心就已经在梁集祥心中埋下了种子。


“抗战时,我曾立下了‘三不原则’:抗战不胜利就不回家、不结婚、不剃胡子,后来我也确实做到了。”据说,参加抗战的那些年里,梁集祥主要从事地下工作,因为担心连累家人,梁集祥不仅从不回家,甚至狠心不跟家人联系。在母亲托人向他转达娶妻的愿望时,为表抗日之心坚定,梁集祥甚至蓄须明志。这件事不仅成为了梁集祥最广为人知的一件轶事,当时蓄着大胡子的照片,也成为了梁老最经典的旧照之一。


近些年来,梁老身体已不如从前,双耳听力严重衰退,几乎已完全听不见声音。但只要他看到别人面向他说话,还是会努力去读对方的“唇语”,并连声说“好、好”作出回应。再早两年,他还会在会见客人时,特意戴上中央政府为表彰老红军特制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章”,并笑称“这章有些重”——在他心中,为国而战就是他人生历程中最光辉的经历和荣誉。


抗美援朝受重伤
他至今肺内仍留有大量弹片


张绍挺(99岁)

华乐街邮电社区居民

曾参与战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



今年99岁的张绍挺,江苏宿迁人,从1939年入伍,到1951年在抗美援朝战役中负伤退居二线,可以说他把最好的青春都奉献给了为人民谋求解放的疆场。


广州市革命伤残人员登记表上清楚地记载着老人因几次作战导致三等甲级伤残的情况:右手大拇指骨折,左手中指僵硬、萎缩,右耳听力受损。此外,张绍挺儿子更透露其在朝鲜战场上被炸弹伤及而导致切除了1/3的肺部直到现在仍有不少碎片无法取出,“在医院拍片时,医生总是以为他有什么重症,因为从影片上来看,他的肺已经白花花一片。”他说,幼年时最爱的事就是听父亲讲战场上的枪林弹雨,“他曾用刺刀跟日本鬼子对打过,也曾围剿过国民党反动派,最遗憾的是几次行军途径家乡时都没能回家看望病重的父母,最难以释怀是在朝鲜战场被炸弹波及时,他的一名警卫为了保护他把他扑倒在地而自己却英勇牺牲……”


今年,张绍挺已近99岁,于老人而言,当下的国富民强,人人安居乐业或许就是他多次奋不顾身时最想看到的愿景,也幸好,他看到了。

有国才有家
国家安危重于个人利益是他坚持的信念


赵智广(93岁)

大东街荣华南社区居民

曾参与战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越



1946年6月,解放战争打响,赵智广在后勤卫生部药材科负责发放药材的任务。“药材是重要的战备物资,必须保证随时供应上去,晚上通宵工作是常有的事。”当时赵智广所在部队为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即后来立下赫赫战功的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


1965年,应越南政府请求,赵智广所在的中国交通部修路工程队第四支队被派往参加抗美援越,负责帮助当地修筑公路、桥梁等。“我们部队的工程兵要负责从水口关修到河内,长达好几百公里,而卫生部就在水口关附近山沟驻扎,设立野战医院,一有伤病员就及时救治。”


忆及当年,赵智广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给越南人民免费看病,与他们结下深厚友谊,“我们每天早上就支起竹棚候诊,越南百姓过来看病开药全部免费,我一个人一天少的时候看二三十个病人,多的时候得看四五十个。”驻地偶尔会遇到美军飞机轰炸,部队须立即隐蔽起来。“身经百战”的赵智广沉着冷静,并不感到害怕:“我们躲到山沟里,美军打不到。而且我军也有防空部队,有高射炮、高射机枪,能打下美方飞机。”


赵智广在援越回国后的第八年,又因中苏关系紧张,随身负修筑工事任务的运输营前往内蒙、沈阳等地,就这样,赵智广与妻女分居两地,时间长达十年。有国才有家,国家安危重于个人利益,这是赵智广坚守至今的信念。“以前我们用的铁钉叫洋钉、煤油叫洋油,而现在宇宙飞船、火箭的特殊钢材都是我们自己生产的,看到国家越来越富强,我感到非常高兴、自豪。”


豫东战役中连队仅剩19人
他仍坚持与国民党反动派战斗


骆桂良(90岁)

东山街小东园社区居民

曾参与战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今年已届九旬的骆桂良,15岁就加入了东江纵队,并曾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尤记得,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以后,骆桂良根据指令在大鹏湾乘坐美国军舰北撤,开往山东烟台参加解放战争。其中,让他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豫东战役,“这场战役持续时间快一个月,记得有一次连续打了两天一夜,我所在的连队剩下19个人还坚持与敌人展开搏斗,誓死不休。最后,是我军取得了重大胜利,连同阻击战共歼灭国民党军9万多人。”


回首烽火岁月,骆桂良感慨万千,他表示如今祖国越来越强大,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幸福,但先前那段当兵作战的峥嵘岁月却永远难忘,也让他深深感受到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参与抗美援朝时的日子是她最难忘的


陈松卿(90岁)

东山街明月社区居民

曾参与战役:抗美援朝



回首一生的经历,陈松卿表示,参与抗美援朝时的日子是她最为难忘,也最有意义的岁月。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刚从高中毕业的陈松卿积极响应号召,报名成为一名志愿军,随同军队前往朝鲜。陈松卿回忆,在朝鲜生活的日子过得十分艰苦: “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志愿军战士为了保家卫国来到了这里,敢打敢拼、不畏艰险勇敢战斗。在我身边有的部队一两百号人出去打战,最后只有仅剩几个人负伤归来,损失很严重,牺牲人员中还有的是18、19岁的年轻小伙。”陈松卿哽咽着谈道,尽管条件艰苦,但战士们的斗志越来越高,团结一致,互帮互助。在战场上,陈松卿看到有伤残的人员,立即就上去了解伤势,为他们包扎伤口;看到炊事员拿着大量的事物,便马上走去帮忙……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陈松卿的身影。


当年朝鲜战场上的硝烟已经散去,但作为一名老兵,陈松卿依然怀念那段激情燃烧的烽火岁月。她说,作为一名曾经为了祖国的和平而战斗过的老兵,看到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水平,自己感到十分高兴和自豪,“战士们的付出没有白费。”


抗美援朝战场上
他们并肩作战,收获最好的人生战友

董燕(94岁)、姚剑辉(91岁)

白云街花园新村社区居民

曾参与战役:

董燕——解放战争、抗美援朝

姚剑辉——抗美援朝




花园新村社区中有一对出了名恩爱的老夫妻董燕和姚剑辉,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们俩还是一对曾经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并肩相随的好战友。


1950年,不满20岁的姚剑辉到部队报名参军,在军队卫校学习医学知识。听闻朝鲜战争爆发的消息后,他自告奋勇申请加入志愿军支援队伍,为前线负伤的战士进行救护。而当时在部队政治处工作的董燕则负责抢救伤员、修建铁路等后勤战地服务工作。相同的工作让两人相遇,战火的洗礼、志愿军团结一致的精神则加深了两人的相知。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长达43天的上甘岭战役。”两位老人回忆起这场因战况惨烈而闻名战役,依然不寒而栗:“每天送来处理的伤员一波接一波,我们要为每一名伤员包扎处理,每天工作结束都要晚上11点左右,这时我们才会吃一点压缩饼干和炒面充饥。连续一个星期大家都是每天只睡了不到三个小时,闭上眼睛躺一下又要起来继续工作。”


共患难而衍生出来革命情谊成就了这对恩爱夫妻,军人不畏艰难、勇敢担当的精神则帮助他们在人生里继续成为对方的最好战友。


朝鲜战场上他曾五次死里逃生


杨庆茂(88岁)

华乐街天胜村居民

曾参与战役:抗美援朝



今年88岁的杨庆茂,70年前为响应祖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下,在1950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并于1个月后正式入朝参战,直到1957年7月才返回祖国。


初到朝鲜,由于被分配至后勤部队,杨庆茂主要负责装卸炮弹、大米白面、胶鞋等军需物资,“哪里需要,我们就到哪里。”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的一切作战物资必须由国内运去,还包括一部分朝鲜部队所需的物资,所以保证物资供应是一个大问题。当地还没建立起后勤兵站,后勤补给渠道不畅通,同时敌军疯狂的轰炸,导致后勤部队的任务十分艰巨。


杨庆茂回忆,为了保证前线物资供应通畅,在那些随时就被敌机投掷炸弹的日子里,我们只能白天躲在防空洞里,晚上才出来执行任务。虽然有着夜色掩护,但敌人总是非常狡猾,前方战士荷枪实弹跟敌人浴血奋战,而我们则主要跟敌方飞机打交道,几乎每天都有战士牺牲。杨庆茂坦言,自己在朝鲜时就曾有5次遇到敌军投放飞机炸弹而差点丧命。“永远不要忘记那些在战争中牺牲掉的战士,要记住历史,珍惜今天。”

他是部队中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刘绍扬(87岁)

北京街长胜里社区居民

曾参与战役:抗美援朝



“我们是部队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在战场上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滴滴哒、滴滴哒……戴着浸满汗渍的耳机,听着神秘的电键声,这是无线电报务员工作的日常,也是今年87岁退役老兵刘绍扬在抗美援朝中最印象深刻的一段日子。今天87岁的刘绍扬于1951年入伍。1953年年初跟随部队到达朝鲜。


“入朝的时候我很紧张,因为要阻碍我们运输(武器、食材),经常有飞机来空袭公路,当时钢铁运输线就是要保障运输,每隔几百米就有哨兵,一旦空袭发生有人倒下就要马上填补位置,很凶险。”

刘绍扬回忆,为了防范敌人,开车的战士都是先打一下火,用车前灯照亮前方的路,认准之后就直接关上车灯向前开。停一停、照一照、再往前冲如此反复。“一旦司机技术不好,或者摸黑往前冲的时候走错路,车上的人生命随时受到威胁,所以在朝鲜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用生命冒险。”

二次入越,他抱着随时牺牲的准备

吴立保(77岁)

登峰街童心社区居民

曾参与战役:抗美援越



1964年,风华正茂的吴立保来到广州市军区空军高炮14师入伍,并于两年后的1966年10月抵达越南凉山参与抗美援越战争。当时,中美双方的作战条件差距悬殊,加上战场上的风云变幻,所以早在出征前,他就已将个人的衣物、家庭地址和家书打包成一个包袱埋在了边陲之内,“当时已经做好了战死疆场的准备,所以也偷偷将‘遗书’准备好,万一牺牲了也能告知远方的家人。”


吴立保的担忧不是多余的,吴立保回忆起1966年11月3日的那场作战得最顽强、最悲壮的一场战役:因为被敌军发现了连队所在的高炮阵地,即利用下午强烈的阳光发起了轮番攻击,刹那间,连队阵地到处都是子母弹的爆炸声。“连长倒下、副连长接过指挥旗继续作战,炮排长将流出来的肠子又塞回去继续战斗,四炮手抱起即将爆炸的炮弹跳进了避弹坑……”红着眼眶,吴立保仿佛重新又回到了硝烟滚滚的战场上,“这一战尽管最后取得了胜利,但我们的战友小至17岁,大至27岁均牺牲了。”


在这场战役中,吴立保也身负重伤,胃甚至被弹片击穿,昏迷了7天7夜,回国治疗70天后,恢复良好的吴立保又重返越南战场。面对愈发激烈的战事,吴立保表示自己已经“死”过一回了,所以更加随时做好牺牲的准备。直到1967年,连队终于胜利完成轮战任务,凯旋回国。


今天,眼看着祖国越来越繁荣富强,国家的军队实力也越来越强,吴立保感慨地表示:“我为祖国而自豪。”

浴血奋战的一等功

邓泽怀(62岁)

华乐街天胜村社区居民

曾参与战役:对越自卫反击战




有人说,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立下一等功的名字大部分都已刻在了墓碑上,于邓泽怀而言,此话并没有言过其实,“因为我就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


出身自战功赫赫的英模“大渡河连”,邓泽怀说自己和战友们打起仗来“特别地拼”,总是哪里有困难就往哪里冲,即便任务十分艰巨、敌人的火力十分强大,邓泽怀所在的红一团总是骁勇善战地攻下一个又一个碉堡,占领一个又一个高地,为大部队的前进扫清了障碍。虽说立下了战功赫赫,后来集体更获得“攻无不破,战无不胜”的表彰,但邓泽怀却永远忘不了攻打谅山北侧536高地的那一场浴血激战,“我们一个排冲在前头打上高地后,被潜伏的越军带着炮火反扑过来,很快队伍中过半的兄弟都倒下了……”回想起当天的惨况,邓泽怀每每泪水潸然。


军人,就应该上战场。所以邓泽怀从没有后悔人生参与过这样一场战役,他遗憾的只是班师回朝时没能把所有战友都毫发无损地带回家。



天地英雄气,

千秋尚凛然。


英雄不仅出现在书本、电视中,英雄其实也生活在我们的社区中。


因为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天的繁荣昌盛、今天的安稳岁月,我们更需要永远记住那些曾为中华民族崛起而付出鲜血的先烈和幸存战士。


向英雄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