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状元坊戏服厂:“惠手兰心”坚守行业四十载,匠心传承留住粤韵芳华
2020-10-21 23:31:33





状元坊戏服厂的车间内,裁剪布料的沙沙声、脚踏缝纫机的咔咔声、珠子碰撞时发出的叮叮声交织,这个被声音包围的空间里摆放了几张工具台和几台缝纫机,董惠兰就坐在其间专心制作戏服。“云想衣裳花想容,春花万紫与千红......”她偶尔会哼唱几句粤剧,因神经炎缠着绷带的右手却没有停止将亮晶晶的珠子钉在戏服上。





“广州戏服制作技艺”是越秀区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于2009年入选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董惠兰则是这门省级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入行四十年,董惠兰从小学徒成长为非遗传承人,她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手工制作戏服,将这门技艺传承下来。





生于斯,长于斯,

她与广州戏服结下不解之缘


广州戏服属于岭南刺绣服装之一,它色泽鲜明、亮丽夺目,随粤剧的产生而发展,最早可追溯到康熙年间。大家也许不会想到,这些瑰丽精美的戏剧服饰,最早出自于越秀区一条不足300米长的古巷——状元坊,这条小巷原名叫做“泰通坊”。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状元坊内从事刺绣行业的足有3000多人,绣坊、绣庄多达50余家,是著名的戏服一条街。清代康熙年间至清末民初是粤剧的鼎盛时期,不管是省港大班还是乡下戏班,各班子的大老倌、正印花旦、文生武生等,都有自己度身订制的戏服,行内话俗称“衣箱”。当时演员购置戏服行头,以到省城状元坊订制为荣。




状元坊戏服厂建于民国初期,采用传统一店一厂的经营模式,门市部设在人民南路170号。董惠兰(坊间人称“兰姐”)出生在状元坊,从咿呀学语到豆蔻年华,再到成家立业,她从来没有离开过这里。小的时候,兰姐看着绣娘们灵巧地制作出一件又一件精致戏服,不免少女心动,对这门手艺产生兴趣。1980年高中毕业后,她进入状元坊戏服厂做学徒。“一方面是对做戏服感兴趣,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工作养家糊口。”入行以后,兰姐师从谭权、谭暖、朱开、欧培、杨丽琼、麦登、黄庆秋老手艺人,这一干,就是40年。


制作一件戏服并不简单,包括量体、设计、绘图、针图、印图、绣花、过浆、裁剪、车缝、钉珠等10多道工序,因此完成一件戏服往往需要1~8个月时间。用兰姐自己的话来说,她是“十年磨一剑”才基本熟悉了所有的工艺,而时至今日仍在不断学习。作为粤剧人物造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州戏服包括海青、大汉装、大靠、帔风、蟒袍、小古装等不同种类,这可以让观众从人物的扮相知道剧中角色的性格、年龄、身份等内容,如粗犷的武将穿武靠、书生公子穿海青、闺中小姐穿小古装等。




爱一行,干一行,

坚守状元坊戏服品牌


1995年,状元坊戏服厂面临结业的危机,30出头的兰姐毅然决定承包下戏服厂。现在回想起当年的举动,她直言自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方面是对戏服厂有感情了,如果它就这么结束我会很舍不得;另一方面失业的话我也不知道做什么,那还不如试一试、闯一闯,说不定会有新的转机。”如果说承包戏服厂是当时做的一个重要决定,那制作出第一套整件作品也是那年的重要经历。兰姐告诉小e,自己制作的第一套作品是小生的戏服,不过那时她还是设计部成员。“当时就有人质疑了,我一个干设计的能做出戏服来吗?他们甚至还说‘没有那么大的头,就别戴那么大的帽子。’”正是这句话激励了她的斗志,“最后结果证明,我是可以的。”兰姐笃定地说。






凭着对戏服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状元坊戏服这个牌子被保住,它也与越来越多的大型项目、知名演员、粤剧艺术家联系在一起。回溯历史,状元坊戏服厂承接过许多著名演员和作品的服饰制作,如李嘉欣、吴彦祖、沈殿霞主演的电影《花魁杜十娘》;郑少秋、陈宝珠主演的舞台剧《天之骄子》;还有倪惠英、惠英红、黄俊英、颜志图、谢晓莹、龙贯天等等知名艺术家的服饰。回想起第一次为知名演员制作戏服,兰姐说自己既紧张又兴奋。而这么多作品中最让她骄傲的,是为中国首部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制作的演出戏服。“2007年春节刚过,两位西安的导演特意来到广州找我。”在商讨完具体事宜后,兰姐团队用多种手艺为剧中的杨贵妃制作了一套富丽堂皇的戏服,外层绣上了一只凤凰且里外用了一百多个配件,并取名为“凤游花城”。现如今,她又忙着为陈韵红、吴非凡、崔玉梅、黎骏声、苏春梅五位粤剧著名演员的蜡像制作戏服。


为中国首部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制作的演出戏服“凤游花城”。受访者供图


董惠兰和徒弟何凤婷共同为梁玉嵘制作演出服装。受访者供图

状元坊戏服厂内,张贴有记录戏服厂历史的资料。黄丽霞摄。



为粤剧演员的蜡像制作的戏服。


除了制作戏服,状元坊戏服厂还制作旗袍、婚纱、各类演出服装,以及龙舟文化中的龙船头牌、三角旗、七星旗,祠堂文化中的神帐、横楣、枱围等。由于纯手工制作的工艺周期长,所以客户一般需要提前几个月下单预留时间。


守业难,困难多,

亦要加强传承和保护


近年来随着各种文娱方式的冲击,状元坊戏服厂的发展可谓是“一波三折”。兰姐说仅在自己从业40年的时间里,她就见证了这个行业的“三起三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戏服行业随着粤剧发展变得兴旺;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又开始式微。2000年进入新世纪,这一行业开始回温;可到了2008年左右又被人遗忘。2009年,广州戏服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遗项目,政府加大保护力度,又吸引了一群人的关注;可是今年因为疫情原因,很多演出、民间活动被取消或延期,在几乎没有订单的情况下还要支付租金,戏服厂面临较大的压力。


“说来也奇怪,好像每10年就是一个周期,我们行业就在这个循环中起起伏伏。”兰姐说。




人才流失问题也是戏服行业面临的一个困境。当年与兰姐一起学习手艺的伙伴,如今包括她只剩下2人。


 
“大部分都另谋生路啦,干我们这一行很难有什么大的盈利。但他们要结婚生子嘛,这就是很现实的。”而兰姐自己带的徒弟中,也有很多离开了这个行业。“我有一个跟了我10多年的徒弟,她因为要结婚最后离职了,我也不能说什么,但就是觉得可惜。”制作戏服,需要耗费的时间和人工成本都很高,但却没有大的盈利空间。“没办法,我们这行根本留不住人。”兰姐无奈地说道。如今状元坊戏服厂内,还有几位一直坚持的手艺人。好姐入行已有10多年,她说自己一辈子就是做服装的,“因为喜欢,所以坚持。而且和兰姐她们一群同事待在一起,大家谈天说地、唱唱小曲,也是挺欢乐的。”
 





2009年,广州戏服制作技艺成为省级非遗项目,兰姐说自己是“又喜又悲”。“‘喜’的原因在于这门手艺终于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了,‘悲’的原因在于要把它传承保护下去也不是易事。”兰姐表示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制作年轻人喜欢的东西;同时推进非遗进校园,让更多的孩子了解这门技艺。


新创意,新想法,

在创新中葆活力


幸好,兰姐身边有外甥女何凤婷的支持。90后的她是状元坊戏服厂的接班人,也是广州戏服制作技艺的新生代人才。小e了解到,她是学经济贸易专业出身,但却“误打误撞”进入戏服行业。


“我毕业后从事与贸易有关的工作,7年前的广府庙会上阿姨让我过去帮忙,后面就一直叫我入行,就这样我在她的‘半哄半骗’下接触戏服行业。”何凤婷坦言,自己是从零基础开始学起,其中面临的难题亦很多,诸如绘图、设计、裁剪等。“特别是我需要‘恶补’很多与广府文化有关的知识,像粤剧、龙舟文化、祠堂文化等。但兰姐和几位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她们对戏服行业的坚守深深触动我。”



作为一名年轻人,何凤婷积极带入新鲜的创意和点子,如设计包含戏服元素的钥匙扣、冰箱贴、装饰项链等。她还表示可以与相关企业公司合作,联名生产与戏服有关的文创产品。此外,何凤婷亦经常参加各种演讲、沙龙活动,将自己的经历分享给更多人。


现如今,对戏服厂而言最重要的是吸收更多年轻的人才。奇奇是何凤婷的助理,他大学毕业后来到戏服厂工作,“当时是在网上看到招聘,我本身对这行就感兴趣。来到这里两年多,接触到了很多新奇的事物,收获成长了许多。”



兰姐则表示:“我们行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新人在最初几年基本没有产出,所以也希望政府能够在人才培养上给予资金补贴和支持,或者加强我们与高校的联系合作,为戏服行业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