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邻巷与五仙观:羊去石存,遗踪宛在 | 讲好光塔故事
2021-09-09 10:31:21





岁月流经,蕃坊觅迹。作为一条历史底蕴深厚的行政街,光塔街拥有丰富的文物古迹资源。


怀圣寺光塔巍然矗立,唐代时外来商船见此,便知已到羊城;五仙观内的岭南第一楼,有广东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钟;诗书路、南濠街、仙邻巷……这些古老的街名仍在诉说当年“汉蕃万家”的盛况。


为挖掘光塔地区独特的文化内涵,光塔街道办事处将联合“微社区e家通越秀光塔”开设“讲好光塔故事”专栏,不定期推出身边的街巷故事。


好光塔
ABOUT
STREET STORY


吆喝声、嬉笑声、车铃声

行走在仙邻巷

总能感受到充满生活味的市井气

你可知

仙邻巷的得名由来

与“五仙降临”的古老传说有关?




位于光塔街的仙邻巷。


因与五仙观为邻,故名


据《广州市地名志》记录,仙邻巷在市政府西南,光塔路南侧,南接惠福西路。因与五仙观为邻,故名。谈及五仙观,我们就不得不提起“五仙五羊降临此地”的古老传说。




仙邻巷。


《广州越秀古街巷》(第二集)中提到,最早记此传说的是晋代裴渊写的《广州记》:“战国时广州属楚,高固为楚相,五羊含谷至其庭,以为瑞,因以五羊名其地。”以后有《隋书》提及《南越志》说:“任嚣、尉佗时,因楚时有五羊五色以为瑞,故图之于府厅。”但这两古籍说广州战国时属楚,却被当代史学家否定,他们认为大量证据证明战国时楚国势力范围不到岭南。




仙邻巷门牌。


北宋时乐史的《太平寰宇记》说:“周时南海有五仙人,衣五色衣,骑五色羊,来集楚庭,各以谷穗一茎六出,留与州人,且祝曰:愿此阛阓永无饥荒。言罢腾空而去,羊化为石。”这是什么意思呢?即传说古时有五个仙人分乘五羊从天而降,仙人之服及羊各异色,仙人皆手持谷穗,一茎六出,遗穗于今广州之地,飞升而去,羊留化为石。广州羊城、穗城的别称便与这个脍炙人口的五羊传说相关。




仙邻巷街景。




行走在仙邻巷,可以望见位于光塔路的怀圣寺光塔。




仙邻巷中留存着具有古建筑风格的屋檐。


五仙观为纪念五仙降临而建,几易其址


五仙观为纪念五仙降临而建,位置却是几易其址。据《光塔辉映 广府福地——光塔街道史话》记载,现已知五仙观最早建立之地,是北宋元祐三年(1088)之前建在十贤坊(今广仁路社仁坊)。北宋年间,五仙观一度他迁,后又复迁回十贤坊。


南宋嘉定年间,五仙观复迁往药洲(今教育路),直至明洪武十年(1377)迁往坡山现址,即今五仙观一带。




五仙观。


据悉,明代时,这里是“羊城八景”的“穗石洞天”一景,清初时仍是“羊城八景”之一,名为“五仙霞洞”,观内外有清泉繁花、亭台楼阁,胜景有穗石洞、佗泉,建筑有木牌楼、五仙殿、御风亭等。




古色古香的五仙观。


羊去石存,遗踪宛在


随着城区的不断发展,清朝时年久失修的五仙观部分大殿逐渐成了民居,所以仙邻巷与五仙观之间才有了甜水巷等大片民居。而五仙观的历史文化价值,最突出的还属以下几处:


一是仙人拇迹。


地址位于五仙观东侧。五仙观所在地之坡山,古代曾是小岛,底部受珠江洪水长期冲蚀形成大小不一的瓯穴,其中有长宽约4米的天然红砂岩石,两穴合成而形状酷似脚印,是一块城中罕见的原生石,后人发挥想象,称之为仙人拇迹,又或说此为仙人叱石成羊之足迹。



仙人拇迹。

二是五仙观后殿。


五仙观旧时建筑,仅存头门、后殿和东西斋部分建筑,后殿则最有价值,其为砖木结构,绿琉璃瓦重檐歇山顶,斗拱复杂美观。

三是岭南第一楼。

楼在五仙观大殿之后,内有青铜大钟,铸于明洪武十一年,是广东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钟。1989年,五仙观及岭南第一楼被广东省政府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岭南第一楼内有青铜大钟。


2002年,五仙观周围进行了综合整治,在密集的民居中拆出一个仪门广场,仙人拇迹也收归五仙观管理。越秀区政府把五仙观辟为越秀区博物馆,此后,又在其旁建立南粤先贤馆。五仙观从外观建设到文化内涵都有了大大扩展。




仙邻巷街景。


“仙邻巷周边的生活配套设施很齐全,每次去那边,都能够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街坊玉姐告诉小e,自己有空时会去位于仙邻巷的室内球馆打羽毛球,锻炼身体。“打完球之后,就和街坊朋友聊聊天、吃个饭,简简单单的生活,幸福感满满。”




位于仙邻巷的室内球馆。




仙邻巷内的古树,记录了岁月的痕迹。




仙邻巷内,街坊在聊天。


资料参考:

《光塔辉映 广府福地——光塔街道史话》

《广州越秀古街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