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农林红色故事|宋雪文:深耕神经病学研究,时刻心系病人
2021-12-24 10:37:19





栏目语:

在农林,生活着(过)一群不平凡的人,他们——有13岁参加红军、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范希贤;有中国共产党杰出的地下工作者、著名的医学教育家柯麟;有17岁就参加革命、珠海市首位市长吴健民;有中国共产党七大代表、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任兴梅地委书记王维;有参与医治战斗英雄麦贤得的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病学教授宋雪文。他们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和人民的幸福生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他们的人生轨迹就是最鲜活的教科书,回顾他们可歌可泣的革命生涯和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动人事迹,对于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群众坚定理想信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说起“八六海战”的战斗英雄麦贤得,不少广东人对他的事迹耳熟能详。但鲜有人知道,当年与死神赛跑,成功抢回麦贤得生命的专家队伍里,都有哪些医护人员。


居住在农林街的宋雪文就是其中一位,今年已经93岁高龄的宋雪文是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神经病学教授,多年来,她深耕神经病学研究,推动国际交流,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如今,她仍时刻心系病人,她说,只要活一天,就要为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



从小立志学医,曾参与抢救战斗英雄麦贤得




1928年,宋雪文出生于浙江金华的书香门第,自幼聪慧的她被父亲寄予厚望。在她年幼时,母亲就因肺结核去世了,这成为宋雪文心底永久的遗憾,从此萌生了学医的想法。那时正值抗日战争,看到抗日军民浴血奋战的场景,宋雪文更坚定了从医救国的理想。


中学毕业后,宋雪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国立中正医学院(现第三军医大学);1952年大学毕业后,宋雪文调入部队医院系统,成为军医。新中国成立后,医学人才稀缺,神经科的研究领域更是一片空白。上世纪60年代起,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宋雪文开始专攻神经内科,成为广东乃至全国最早在神经病学领域开展研究的专家。在中山三院神经内科专家胡学强教授看来,宋雪文无愧是广州市三大医院(华医、陆总、广州市一)神经内科的奠基者。


1965年,人民海军在南海东部海面与台湾国民党海军激战,击沉台湾国民党海军两艘军舰,史称“八六海战”。战斗中,19岁的轮机兵麦贤得在头部受重伤、脑脊液外流的情况下,仍坚持战斗3小时,直至胜利。在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指示下,一支神经内科抢救专家队伍组织起来,而宋雪文正是当时抢救小组的副组长。


回忆当时的情景,宋雪文仍觉得惊心动魄。“在送麦贤得来的路上,他一度心跳、呼吸停止,抢救小组展开激烈讨论,到底做不做手术?是否有其他办法?”宋雪文坚持要做手术,并且想尽办法帮助麦贤得恢复,例如把瘦肉和蔬菜剁成泥,从鼻饲管灌进去,给他补充营养。在宋教授等专家的悉心治疗下和全体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麦贤得奇迹般地挺过了“鬼门关”渐渐康复了。2009年,宋雪文受邀到麦贤得汕头家中叙旧,二人还切磋了乒乓球。





远赴重洋毅然回国,要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




1982年,宋雪文调入刚成立不久的广州华侨医院,担任神经科主任,主动挑起了领导神经病学科室的重担。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宋雪文走出国门,远赴日本、奥地利、瑞士等国参观和进行学术交流,在学习国外先进医疗技术的同时,将中国神经病学的研究成果推向了国际舞台。


1983年,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UCLA)聘请宋雪文担任医学院神经科的客席教授,参加科研、教学和临床工作。即使远隔重洋,宋雪文依然心系祖国。她为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们介绍校园环境,教他们如何在图书馆检索文献,如何应用诊疗模拟录像等等。


1985年,宋雪文放弃美国优渥的待遇,毅然回国,回到了华医的工作岗位上;她有着自己的坚持:“党和人民培育了我,也培养了我的技术,我应该回来为祖国、为人民服务。”


1988年,经上级部门批准,宋雪文在暨南大学建立了神经病学研究生招生培养点,同年开始招生。如今,30余年过去了,以宋雪文为首的团队已培养出上百位硕士研究生,桃李满天下,他们如今战斗在海内外的医学岗位上,有的已经成为国内知名专家、三甲医院学科带头人。


当年的“开门弟子”,现任华侨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徐安定教授深情回忆道:“恩师多年来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待病人无微不至,她身上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退而不休”的济世医者,希望多救一些病人



退休后,无论是教学、医疗还是指导科研,宋雪文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无论是给暨大医学院的学生上课、指导论文答辩,还是个人学术论文发表,她始终活跃在国内乃至世界神经病学研究的舞台上。


1995年,宋雪文作为中国医学界代表参加了“联合国第四届世界妇女代表大会”。1999年,她在暨南大学首次举办国家级继续再教育学习班——脑血管病新进展,广受社会好评。在世界顶尖的学术盛会“世界神经病学大会”上,宋雪文多次受邀担任发言嘉宾。谈及自己频繁的出国交流经历,她认为自己的初心就是“让我们看世界,让世界了解我们。”


2019年,宋雪文因感冒引起心肌炎,不得不暂停了门诊工作。而在此之前,她每周日上午都会准时出现在诊室中,认真询问每个病人的情况。当时为了让病人不用等太久,一般看完第一个病人,90多岁的她就会常常起身,坐到来到门外的走廊边,她解释说:“我用电脑比较慢,看完一个,就让我的研究生打字填写诊断意见,我出来接着看下一个,这样快一些。”就这样,宋雪文挨坐在排队等候的病人中间,仔细地查看着一沓沓病例材料。面对远道而来病人的加号请求,她会把自己的下班时间一再延后,原本12点结束的门诊,往往要延长至下午2点,经常忙得顾不上吃午饭。事实上,年迈的宋教授身体状况早已欠佳,面对家人、学生、同事的劝阻,她却始终坚持出诊,“能继续为人民服务,是我的荣幸。”


“我虽然生活中很多事情记不清,但我看病从来没出过差错,记得清清楚楚。”宋雪文说,她还记得多年前实习的时候,一位临终的病人身边无人陪伴,她抱着这位病人,直到病人离开。


“人的生命很短暂,我希望能多救一些病人。”她说。





资料参考: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