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她的自述。
灵感瞬间:

我叫何凤婷,1990年生,是省级非遗项目“广州戏服制作技艺”的新生代传承人,师从省级非遗传承人董惠兰,也是我的阿姨。阿姨很疼我,小时候经常带我去看粤剧表演,我也常跟着妈妈去阿姨的工作室,慢慢就对这门手艺熟悉起来。其实一开始,我并没有打算从事这一行业,我刚毕业时从事与贸易有关的工作,有一年广府庙会,阿姨让我过去帮忙,并一直希望我入行。慢慢地,我开始接触戏服行业。
和许多年轻人一样,我也喜欢可爱的娃娃。只是没想到,我的兴趣爱好,有朝一日能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2020年,我的好朋友准备婚礼,因为她在香港,我没法到场,便想送上一份充满心意的礼物。该送什么呢?朋友她很喜欢玩偶,我灵光一现,要不就用广州戏服的非遗制作技艺,做一套微缩版的中式婚礼裙褂,穿在玩偶身上,送给对方。

说干就干,我对照着朋友婚礼要穿的服装,开始画图设计,准备做个同款的玩偶婚服。因为玩偶衣服要比人的衣服小得多,尺寸、比例都不好拿捏,光是改稿就花了一个多月。


何凤婷正在设计画图。(受访者供图)
这个过程里,我特别感谢阿姨,她要赶工做戏服非常忙,但每天还是会抽出时间帮忙改稿。后来,我去市面上精心挑选布料和绣线,一边绣一边研究,不断调整针法和图案比例,最终花了大半年时间才绣完。因为这是第一次尝试,而且是纯手工刺绣,从最初的构思设计到后来完工,整整花了一年时间。2021年,我拿着这套手绣版的“金玉满堂微缩戏服”去参赛,夺得了中国(中山)红木家具博览会传统工艺美术展“金艺杯”创作大赛银奖。


左:省级非遗传承人董惠兰在制作玩偶婚服。右:玩偶婚服手绣细节。(受访者供图)


非遗传承需要创新,我何不趁这机会,将非遗元素融入年轻朋友喜欢的新潮事物中?但是要真正做成并不容易。给玩偶做衣服和给人做衣服虽然异曲同工,但玩偶的尺寸小得多,光是设计款式就够让人头疼。拿到一个玩偶,首先我要对它量体,但因为玩偶基本是“圆筒状”,没有所谓的腰身,上半身和下半身甚至一样长。面对毫无比例可言的“身材”,在定款式时就需要不断调整,包括图案的大小、服饰的搭配等,譬如有些玩偶没有脖子,我还要给它设计立领。基本上我们要试个三四次,才能得到一个比较满意的版型。

制作玩偶服装和制作戏服的流程基本一样,包括量体、设计、绘图、绣花、裁剪、车缝、钉珠等工序。市面上,我们能看到很多玩偶衣服,背后都是贴个魔术贴。虽然只是给玩偶穿的服装,但我希望尽可能还原非遗技艺流程,比如衣服上的中国结扣子,我们都是手工结、手工钉的,因为机器做不了这么精细的工作。我们做的玩偶服装,衣服都有里衬,下裙有面裙也有里裙。衣服的包边也是,我们并没有买现成的捆条去包边,而是用布料手工包边。因为手工包边的灵活性更强,可以根据需求将裙摆设计成不同形状,更加精美好看。

大家知道,戏服常在粤剧圈里传播,相对而言受众面比较窄,市民也不会轻易买一套戏服回家,毕竟生活中用不到嘛,所以寻找合适的传播载体很关键。这次将非遗元素融入进玩偶服装中,我觉得是推动非遗走向生活的一次重要尝试。
从戏服到玩偶服装,我们车间里的老师傅经历了一场“跨界”。他们平均年龄五六十岁,尽管以前都是给大咖、著名演员做演出服装,对待玩偶的衣服,他们匠心依旧。有时候我都在想,反正不是给人穿的衣服,稍微简化点也没关系,但老师傅说既然要向年轻人传播非遗文化,就必须展示最好的手艺,把戏服制作技艺的精髓展现出来。他们保持给大咖做服装的标准,不放过任何一个步骤细节,这种坚守让我感动。



每当看到网友在我的社交帐号底下评论,说很喜欢这些非遗服装,我都很开心。有的顾客买了衣服给玩偶穿上后,会带着娃娃去不同城市旅游、打卡,并返图给我;还有的顾客一看到推出新款服装了,就会下单……他们的喜爱给了我坚持的动力。尤其是看到那么多年轻人默默关注非遗技艺,这令我很感动。目前我有着手设计新的产品,包括把粤剧头饰、经典粤剧角色服饰融入进玩偶服装中,希望能把更多传统的非遗元素和新潮事物结合起来。

受访者供图。


【视频拍摄、剪辑:徐敏】
视频音乐来源:爱给网(CC协议,可商用)作者:Kimiko Ishiza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