馥园巷追寻霍韬 | 讲好光塔故事
2023-02-14 22:28:11

                                                                         




岁月流经,蕃坊觅迹。作为一条历史底蕴深厚的行政街,光塔街拥有丰富的文物古迹资源。


怀圣寺光塔巍然矗立,唐代时外来商船见此,便知已到羊城;五仙观内的岭南第一楼,有广东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钟;诗书路、南濠街、仙邻巷……这些古老的街名仍在诉说当年“汉蕃万家”的盛况。


为挖掘光塔地区独特的文化内涵,光塔街道办事处将联合“微社区e家通越秀光塔”开设“讲好光塔故事”专栏,不定期推出身边的街巷故事。


       
好光塔        
       
       


历史上

有不少贤臣雅士被人们所铭记

留下一段段千古佳话

光塔街

自古以来就留下了许多名人的踪迹

今天

让我们走进馥园巷的故事



春日午后,行至诗书路,稍一转,便走进馥园巷。这条不起眼的小巷仅有数十米长,内为居民住宅。说起来,馥园巷得名与明代高官兼学者霍韬大有关系。


《广州市地名志》中提及,馥园巷在市政府西南,诗书路西侧。因原为霍氏花园——馥园,故名。而这馥园,就是霍韬后代所建的花园住宅。


霍韬(1486-1540),字渭先,明代南海魁岗石头乡(今属佛山石湾)人。《广州越秀古街巷》(第六集)记录,他的先祖原以孵鸭仔为业,后改行卖布并织扇子出售,终成大富之家,后叮嘱后人要读书求功名。霍韬自小勤奋读书,正德九年(1514)中进士。之后,他告归成婚,在西樵山深研理学。约在嘉靖元年(1522),他出资在西樵山创办四峰书院,讲授理学。不久后奉召赴京当官,官至吏部左、右侍郎,太子太保。嘉靖十九年(1540)逝世后朝廷谥号“文敏”,故后世人提及他时称霍文敏。





霍韬是位很有独到见解的政治家,不肯随波逐流。他的文章议论纵横,征引繁博,论证严密,多写国家大事、社会发展、民间忧患等内容。霍韬的名作《禁讹言疏》,揭露了明代中叶皇帝出巡时对民间的扰害。最令他在朝中出名的是《议大礼疏》,霍韬以“圣贤之道”反对封建礼法,主张以“孝道”为重。





霍韬曾在越秀山麓创办慎德书院讲授理学。他与湛若水、方献夫常切磋理学,颇有影响。他去世后,慎德书院改为霍文敏祠。他的子孙居住于越秀山周围地区。有一支在越秀山西南建馥园,后来那一带成街巷,便叫馥园巷,今是诗书路西侧的小巷。


霍韬的墓至今仍在,是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增城新塘镇九如村后龙山(即南香山)东南面的半山,是夫妇合葬墓。墓后部中央的一座八角五层红砂岩石砌筑碑塔最惹人注目。碑塔正面嵌一块端石“奉天诰命”碑,上半部分刻着嘉靖皇帝御笔嘉奖霍韬及其夫人的祭文。此外,还有方献夫等众多明代名臣所题的墓表。该墓规模宏大,雄伟壮观,虽经460多年风雨侵蚀,并曾被盗,长长的墓道亦已不存,但墓的结构未变,保存基本完整。





霍韬有《诗经注解》《西汉书纂评》《霍氏家训》《象山学辩》等著作传世,后人汇刻成《霍文敏公全集》。而其墓周围的碑文有数万字之多,令人目不暇接。


今天的馥园巷早已没有了往日霍氏花园的踪迹,周边为居民住宅。巷子里联排的建筑楼散发出古朴的年代气息,无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往事如烟如云,只留下地名供人们怀古。


参考资料:《广州越秀古街巷》(第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