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院新活力 | 越秀古书院群落知多D,以文化赋能的青云书院
2023-04-22 09:39:49





栏目语:

春日暖暖,春意融融,正是读书好时候。不光现今如此,古代的人们也勤于读书,书院便是他们求学的地方。古时,越秀区是广州城中心,无数书院在此建立、传道授业,清代中后期更是出现了全国罕见的书院群。随着岁月变迁,大多书院淹没在历史洪流中,也有些留存至今,继续承载着那段书香浸润的历史,并融入时代焕发新活力。在第28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微社区e家通越秀小e策划并推出“古书院新活力”栏目,带领大家走进越秀区那些遗存至今且活化利用的古书院,传承书院文明,弘扬书香文化。




古书院:青云书院




“青云书院”又称“千乘侯祠”,面积400平方米,建于1669年,是广州城区古书院群落中较有特色的岭南祠堂建筑之一。该址原是在乾隆年间建成,是学子到广州考举人时落脚之地,供考生住宿和准备功课,因梁姓八世(有谓九世)先祖叔鱼公是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后被封为千乘侯,为鼓舞学子读圣贤之书,故将叔鱼公奉为先祖,而称“千乘侯祠”。




2009年,由政府与非营利机构联合对青云书院进行修葺。经修复后的青云书院,不仅挖掘出了“先贤千乘后祠”石牌匾及有关珍贵的历史文物石牌二块,更以活化保育留住历史文物,服务市民大众。2010年8月,青云书院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3月被公布为第九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新活力:拙见文化空间

2020年5月,广州拙见文化进驻青云书院负责活化和运维,他们通过文化赋能的方式,让这里成为了具有书香气息的“网红”打卡地。



(受访者供图)


“我们用年轻人的方式将书院变成‘网红’景点,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有文化韵味的咖啡、茶点,以及举办辩论赛、音乐会、分享会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我们还做了很多传统的非遗的文化产物,利用文化赋能的方式,把原来一个普通的物理空间,打造成了一个传播空间。” 拙见空间青云书院主理人吴林珍接受采访称。


咖啡、茶点只是文化衍生的点缀品,他们的初衷是做有观点的产品,有观点的活动,有观点的空间;通过有趣的活动吸引大众来到书院,让大家在此了解书院更多的历史。


越秀古书院群

据悉,越秀古书院群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1710年,两广总督赵洪灿、巡抚范时崇等在正南门内盐司街(今北京路越秀书院街)首建粤秀书院。随后,广州城内的书院发展迅速。


至清代中后期,以位于现广大路的清代广州府衙为中心,自大南门至归德门(今大南路、大德路东至解放南路段)以北,归德直街(今解放路)以东,惠爱直街(今中山四路、中山五路)两旁,以及文明街(今文德北路)以西,方圆3平方公里范围内,当年形成一个达数百间之多的书院群,不但在数量上居全国之首,而且分布集中。其中,以流水井、大马站、小马站一带为最密集区域,主要是以宗族形式筹资兴建的、以姓氏命名的民办合族祠书院。


20世纪80年代中期,该片区内的部分书院建筑被改建为居民住宅(小马站南片);90年代后期(1995年-1999年),书院建筑开始大规模拆迁(大马站、流水井北片)。目前仅剩余6间,分别是庐江书院、考亭书院、冠英家塾(流水井)、曾家祠、濂溪书院、见大书院(小马站)。除大小马站外,还有惠福东路与起义路交界的青云书院。目前,书院活化成功转型的有庐江书院(岭南金融博物馆)、青云书院(拙见文化)。



(北京街文化站供图)


① 庐江书院

流水井29号,又名何家祠。始建于1808年,书院建筑保存较好、较完整。现存门楼、正祠以及东、西试舍,总占地面积1722平方米。内有古碑12方,记载自南宋至清广东何氏家族世系及鼎建、重修书院的情况。1993年,书院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12月,岭南金融博物馆在该址建成。


② 考亭书院

流水井35号,又名朱家祠,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南宋理学家朱熹后人创办。石门额刻“考亭书院”四字,与现存建阳“考亭书院”宋理宗所书字迹相同。其奎阁高13米,是广州现存最高大、最完整的书院奎阁。


③ 冠英家塾

流水井38号,又名马家祠,始建于清代,是马氏家族的宗族家塾,门楼内是冠英书院和冠英家塾。


④ 曾家祠

小马站15号,原名崇圣公祠,属曾姓祠堂,俗称曾家祠。原深三进,现尚存后座,是广州红色史迹之一,2002年7月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⑤ 濂溪书院旧址

小马站19号。康熙末年,周氏后人为纪念周敦颐而筹资修建。书院旧址的四周外墙、正屋、后厅及东西厢房3米以下的墙均保存了原有墙体,2015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⑥ 见大书院

小马站21号,又名余家祠。始建于清代,是余氏家族的宗族祠堂。主体建筑已改建为民居,只剩下保存较好的书院门楼。


消息来源:北京街文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