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琴师温敏超:用一双巧手雕刻声音,以匠心铸不解“琴”缘
2023-05-12 23:49:40





狭小的工作间内,制琴师温敏超一手拿着琴筒,一手握着琴杆,小心翼翼地插孔装配。拿着安装好的高胡,他用双腿夹着琴筒,右手拉动琴弓,左手灵活地按弦,时而转动琴准调音。在双手的一开一合间,清脆悠扬的琴声从指间流泻而出,有如顽皮的精灵在房间内舞蹈。这是温敏超的工作日常,也是他与琴为伴数十年的缩影。“不过,我可算不上琴痴啊!”他摇头笑着说,“如果过度痴迷一件事物,眼光容易局限,手艺人需要开阔视野,不能固化思维。”正因为秉持这份不断学习进步的精神,温敏超从“玩家”成长为“中国民族乐器十大改革家”“广东省乐器(胡琴)制作名匠”。









从“玩家”到制琴师


来到位于越秀区大新路119号的七律琴行,目之所及处是各式各样的民族乐器,其中尤以高胡的数量最多,仔细观察,琴筒上面还刻有“温敏超制”几个字。“您好,这里有卖琴弓吗?”听闻话音,温敏超起身迎客,和顾客攀谈了许多和乐器有关的话题,健谈、亲和是他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温敏超生于1965年,他的外公是做红木家具的木匠,“在耳濡目染下,我从小就和木头结缘了。”由于父亲在广州乐器工业公司工作,这为他学琴提供不少便利,10岁时温敏超便学拉小提琴。高中毕业后,他进入珠江钢琴厂工作,学习组装配套、调音,这让他耳朵的灵敏度大幅提升。


三年后,温敏超离开钢琴厂,进入大专继续读书,学习家用电器,毕业后进入制伞公司,从事工艺管理工作。1990年,他到广州乐器公司研究所工作,从事乐器检测、工艺计量。在研究所,温敏超对乐器工艺、结构、音色等有了进一步了解,好学的他还阅读研究了许多专业书籍,对乐器理论建立较为清晰的认知。后来,当朋友送来一把坏了的高胡,温敏超心念一动,答应修理,自此便和高胡制作结缘了。


从研究所离开后,温敏超进入幸福弦乐厂工作,在这里,他得到老师傅们的指点,加之前期对理论知识有较为清晰的认知,他的制琴路越走越顺了。1997年,幸福弦乐厂被收购,温敏超和亲戚成立了八音乐器厂,开始主要研究高胡制作。2004年,他自立门户,成立七律琴行,直至今天。










制琴工序复杂,用巧手雕刻声音


“一把高胡主要包括琴筒、琴准、琴杆、琴弓、琴弦、琴皮、千斤、琴马等部件。”温敏超介绍,所谓“千斤”就是将蚕丝、棉绳或麻绳等物品绕在琴杆上并将琴弦缚在一起;琴马又称“顶响”,意思是把琴弦顶起来,顶起来就能够发出声音。制作高胡的流程则包括选料、开料、零部件的制作、抛光打蜡、装配调音等。



“千斤”。




来到店面二楼的工作间,里头密密麻麻摆满了各种零部件,温敏超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起来:“以前做琴筒主要用竹子,但因为竹子不太好保留,所以后来改成木头。”当下市面上常见的琴筒制作方法是将木头分成多个等份,再用胶水拼接,然后利用车床车成有弧度的圆筒状。琴杆的制作也极为讲究,记者看到,店内琴杆顶端的装饰雕刻得非常精美,瑞龙、狮子等形状传递出美好寓意。






琴皮的处理则是高胡制作过程非常关键的一个步骤,琴皮的挑选、制作、蒙皮都影响着高胡的音色。据介绍,琴皮的材质主要为蟒皮,在为琴筒蒙皮前需先将琴皮放入水中浸泡,为的是让风干的琴皮吸收水分,便于制作。





“首先把琴皮覆在琴筒上,并用绳子将它们紧紧地绑在一起,等琴皮晾干定型后取下,再继续后面的上胶、蒙皮工序。”温敏超一边说,一边不断敲击琴皮表面的中心位置,根据声音调整蒙皮的松紧度。他表示,这个流程非常考验制琴师的技术,“它就好像一道数学题,琴筒的材料、形状、密度,琴皮的厚薄是一个个变量,其中一个因素变了,就会影响琴的音色效果。”所以蒙皮前,制琴师要对材料仔细判断,再根据需要达到的音色效果进行合适搭配。





“楼梯比较小,注意脚下哈!”温敏超带着记者走上阁楼的工作间,还一边细心叮嘱。只见阁楼处摆有一台抛光打蜡机,他拿着琴筒置于机器前,一按开关,圆盘便转动起来,经过打磨的部分肉眼可见变得更有光泽。待各个部件做好后,温敏超开始组装调配,他一会对琴筒洞口进行打磨,一会观察琴杆与琴筒是否贴合,“高胡零部件的安装是需要挑选和调试的,琴师会进行调音,以使音色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我不是琴痴,手艺人要眼界开阔”


“既然一开始学拉的是小提琴,后来为何又会走上制作高胡的道路呢?”记者问道。温敏超表示,提琴的面板可以反复加工处理,而高胡是皮膜乐器,琴筒和琴皮基本上只能处理一次,如果哪个部件出问题,就只能报废重新来过了。“对我来说,这种工艺制作更具挑战性,更有吸引力。如果我掌握了工艺方法,就可以做出一把好琴。古人常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我觉得做高胡,颇有这个意味。”




温敏超认为,高胡制作是一门横跨多个学科的学问,“制作过程,要运用到声学、力学、材料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但最终判断一把高胡的好坏,却是用音乐学、美学来衡量。”他笑称自己是个“杂家”,跟过许多前辈学习,努力汲取各家所长。在提升实操能力的同时,他还注重理论研究,做过一些乐器数据性和工艺性的分析,比如《粤胡(高胡)制作实践》一文曾发表在《乐器》期刊上。





图:荣誉证书(黄丽霞摄)


与高胡相伴二十余年,可温敏超却不认为自己是“琴痴”。“乐器制作是一门复杂的工艺技术,手艺人可不能固化思维,必须视野开阔。”他保持这份积极好学的精神,不断进步创新,2004年集前人所长,制作出独具特色的全八角高胡;2006年独自研制出鼓胡(低音胡琴);2015年和知名指挥家一起研制双共鸣筒二胡、三共鸣筒胡琴及三弦胡琴。经过多年的实践,温敏超取得一定成绩:获得2004年第一届全国二胡制作评比大赛三等奖、2021年全国二胡制作交流展示活动双铜奖;被授予“中国民族乐器十大改革家”“广东省乐器(胡琴)制作名匠”等荣誉称号。








以琴交友,让琴弦翩翩起舞


入行这么多年,经温敏超手做出来的高胡已超数千把,“当然,没做好、报废的高胡也很多。”他笑笑,回忆起刚接触高胡时的情景,“这门行当,就是要多做,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制作)损坏的数量就是你前进的足迹。”他介绍制作一把高胡大概需要半个月的时间,这就非常考验人的耐性。现如今,一些粤剧团、演出团队会找到温敏超定制高胡,听着自己做出来的乐器被演奏出美妙的音乐,他颇感欣慰。





高胡不仅是温敏超赖以谋生的工具,更是他结交朋友的纽带。每当有顾客前来挑选高胡时,他都会热情熟络地和对方介绍、讲解,因为有着同样的兴趣爱好,他和许多志同道合者成为朋友。身为一名制琴师,温敏超还有一项隐藏技能:拉得一手好琴。有时候朋友来店里,大家会一起合奏,长弓拉出诗意而绵长的音符,清脆悠扬的高胡声伴着微风在巷子里荡漾……





作为一名手工艺人,温敏超用匠心制琴,倾注心血潜心摸索。“未来,我会继续钻研,把高胡制作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说罢,他抚摩着心爱的高胡,左手在琴杆上移动,右手有力地运弓,音符仿佛在琴弦上跳起芭蕾舞……夕阳西下,淡淡的光束照进房间,一人、一椅、一琴,用音乐诉说着“琴”缘故事。